工程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878|回复: 0

低碳城镇建设不能只抓皮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 07: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准管理系统

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tr][/tr]
当前,对于绿色低碳城镇,不少人存在一种误解,这其中包括城市的建筑师、规划师甚至市长。他们把绿色城镇片面理解为视觉上的“生态”和“绿色”,于是,大面积种植草坪、街道两边密集植树、盲目追求珍稀树种以及新建小区超水平绿化等怪象频出,陷入到单纯追求形式的误区。这种理解实际上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所谓绿色低碳的实质应是降低碳排放,降低能耗,降低工业所占比重,大力发展服务业。这种舍本逐末的“绿色”理念偏离了低碳城镇从根本上降低能耗、节约资源的本质。

  绿化须跳出“视觉”误区
  在过去30多年间,我国的城镇化率以平均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如今城镇人口达到6.9亿人,超过了欧洲人口总和。这一城镇化规模在欧洲人看来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共有657个设市城市,将近两万个平均镇区人口超过1万人的镇。其中,镇区人口超过5万人的镇已达到754个,这些城镇在欧洲都被称为城市。
  如此众多人口的城镇化进程是否要大量消耗能源?是否要增加碳排放?是否会与欧洲竞争各类资源?李克强副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上指出,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是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推进城镇化,需要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生态和文化特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等于是向国际社会宣告,不要担心中国的城镇化会带来威胁,我们必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为此,中国需要学习欧洲的先进经验,以“互利、共赢”创造中欧城镇化战略合作的未来。但怎么学呢?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10年,我们曾有大量的政府代表团到欧洲参观学习,可是参观回来以后,他们仅仅把欧盟表面的东西搬回来了,比如说绿地。其实,欧洲有中纬西风带大西洋暖流经过,森林特别多,很难见到阳光,所以人们需要草坪来晒太阳,并且维护草坪也不需要耗费太多的水资源。然而与此截然不同的是,我国属于大陆季风性气候,干旱地区比较多,尤其是北方地区。但放眼望去,从南到北,我国很多城市都在大建草坪、建大草坪。再比如,我们的一些城市在争建欧洲小镇,上海松江有泰晤士小镇,深圳有茵特拉根小镇。其实,我们只是对欧洲小镇的建筑模型实施了“拿来主义”,至于更深层次的低碳、生态理念则无暇顾及。
  中国和欧洲有着相似的资源背景,都是资源相对稀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欧洲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已经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从恶性发展到良性循环,欧洲很多城市积累了丰富的城市规划经验、低碳发展经验、城市治理经验等,这些都需要中国来学习。

  低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建设低碳城镇,到底属于发展技术手段问题还是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现在有不少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甚至包括低碳环境研究专家,他们认为实现低碳城镇化主要在于原材料和技术,欧洲也在极力向中国推广低碳技术。但是,事实上目前推广低碳技术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成本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了很多低碳技术的利用,但不可回避的是,这些低碳技术比我们现有的建筑成本要高出10%以上。如果实施这种低碳技术,在目前的发展阶段,势必要大大增加城镇化成本。即使在欧洲、在美国,这些低碳技术、低碳材料、低碳建筑也未得到全面推广。当然,低碳技术的应用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低碳材料也会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当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阶段、有能力接受低碳材料之时,它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
  低碳城镇建设其实是整个社会的行为,而不是靠政府发一个文件、制定两条措施、推行两条技术就能做得到的。这里包括三个因素:第一是政府的引导,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提出低碳的发展模式和转型思路,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制订切实有效的举措,贯彻落实中央的决定。第二是市场的作用。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极其稀缺的国家,但在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引导居民消费方面并没有做得很好。比如,北京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城市,2000多万人的用电需求也很大,但在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北京的电价、水价却很低,和房价不成正比,这对居民节约资源的约束能力相当有限。第三是人们的消费观念。作为普通人,其低碳意识实际上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二是消费能力。30多年来,我国经历了一个快速城镇化过程,城镇人口从17%增加到51%。这么多的人口从农村涌入城市,要让他们理解低碳的含义、生态的含义,需要一个过程。在我国城镇中,碳排放量较大的人群其实是中产阶级。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暴富的消费心理也在扭曲着整个社会的碳消耗过程。

  城市规划应力避“摊大饼”
  我国城镇的经济增长通常是由工业化发展来实现的,工业的发展吸收大量的就业人口,带来大量税收来维持城市的运转。尽管不少城市提出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城市的发展仍然强调以工业为主导的模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要大量占用土地,使得城市以“摊大饼”的方式盲目扩张。
  当城市“摊”得越来越大,城市的能源供给、供水、排污的管道线路都要加长,公交线路、地铁线路也要加长,从而导致城市的建设成本不断上升,资源消耗不断增加。城市空间的扩大,使得更多的人选择以车代步,碳排放量与日俱增。在城市建设成本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城市还得需要通过增加工业投资和增加土地出让来获取工业税收和土地出让收益,以弥补城市发展的经济空缺。如果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继续下去,势必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能源,低碳化将沦为一句口号。
  要推进低碳城镇化,仅仅强调人的意识改变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从根子上找原因,从根本上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导向。如果城市总是处在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当中,即使采用一些新技术、新措施,也只能是在边边角角上进行修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同时,要从城市规划和布局角度考虑怎样降低对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树立绿色城市的理念。从这方面来讲,改变“摊大饼”式的空间扩张,提升城市密集度,建设紧凑的城市,增加步行空间,应该是当前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一个主旋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招聘信息台 我也要招聘

QQ|小黑屋|手机版|工程检测网检测论坛 ( 苏ICP备09082304号-7 )

GMT+8, 2025-2-2 13:53 , Processed in 0.073313 second(s), 22 queries .

咨询电话:0571-87163301

Copyright © 2012-2020, 工程检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