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1044|回复: 1

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可再生的原动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8: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准管理系统

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日前,《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1—2012)》在京发布,报告重点分析了金融危机对全球城市竞争力格局的影响,并对全球50个城市群的竞争力进行了初步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特别行政区香港继2007—2008年度之后再次进入全球前10名,中国城市在全球前100名中占有6名,其中上海位居内地之首。对中国城市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加速期,城市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尤其是城市化水平与质量严重不匹配,导致了城市整体系统较脆弱,城市病加深,城市的发展危机加重。
  城市化进程应该循序渐进,整个城市系统应该同步跟进或应作及时的动态调整,但我国土地城市化先于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先于体制城市化,并且这几个步骤之间的时间差距较大。尤其是体制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人口城市化,至今还没有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很多制度的约束问题。这种大幅度错步城市化不但降低了城市化质量、提高了城市化成本,而且削弱了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我国城市化发展主要依靠大量消耗土地等资源,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偏向于短期的经济发展,而没有顾及长远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为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工业用地租税的恶性竞争,结果不仅直接减少公共服务的财源——工业用地的租金收入,也导致城市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同时按照市场配置原则无法进入的企业也进驻到城市,降低了整个经济系统的防风险能力。在工业用地的低成本供给下,企业赚到了利润,政府却由于损失财政收入而无法及时供给相应的公共服务,导致贫富差距加大。
  然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需要财政投入。于是地方政府积极出让居住和商业用地,土地城市化速度加快,扭曲的土地租金,即居住用地租金(高)和工业用地租金(低)的倒挂,直接加大了居民和政府的城市化成本,使居民过度承担城市化建设的负担,降低了城市化质量,再加上高房价、高房租不仅阻碍了城市化进程,也削弱了居民的购买力,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也没有提高。
  此外,人口城市化先于体制城市化,半城市化既是我国城市化质量的最大问题,也是我国能否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问题。导致半城市化状态的主要因素是过度追求经济发展这一主观原因,在有限的财政收入情况下,积极投资需要能带动经济增长的基础设施和其他重大项目,这会导致盲目扩展产业、忽略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固守户籍制度等,不仅影响城市化质量,也阻碍城市发展,甚至可能导致城市衰退。
  如何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或创新、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才能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只有通过收入和有效需求的增长才能扩大内需,以此带动经济增长。我国2011年的城市化率尽管已达到51.27%,但还没有形成庞大而有效的中、高人力资本供给和内需市场。由于半城市化,外来人口无法完全融入城市社会,因此只追求短期利益进行流动,突出表现为农民工的流动,这种大的人口流动性不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收入的改善,民工荒、技工的短缺即证明了这一点。在“房奴”、“孩奴”时代,在社保和医保的保障力度有限的情况下,居民不敢消费,即使想学习、想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也力不从心。
  由此可见,城市想提升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半城市化问题,以此提升城市魅力,吸引人才,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城市人口结构的梯度更新。在计划生育政策效应下未富先老的我国,及时进行人口结构的梯度更新也将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之一。
  总之,城市化质量是城市可再生的原动力。在外汇储蓄充足、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在低成本优势消失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半城市化由谁继续买单?只有妥善解决半城市化问题,我国才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以城市化质量及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水平来考核官员的政绩,促进城市化质量的改善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9-4 19:0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招聘信息台 我也要招聘

QQ|小黑屋|手机版|工程检测网检测论坛 ( 苏ICP备09082304号-7 )

GMT+8, 2025-2-2 13:39 , Processed in 0.071243 second(s), 21 queries .

咨询电话:0571-87163301

Copyright © 2012-2020, 工程检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