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1210|回复: 0

城市特色与历史建筑保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23 08: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准管理系统

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城市,是人们居住的场所。由于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因循、人文特征和经济发展存在差异,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风格。中国城市超过1.88万个,其中2000多个是历史古城,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信息得以交流,另一方面城乡建设大规模急速开展,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简单地推倒重建,急功近利地追求政绩工程,这些都在导致城市特色的湮灭和退化。
  而这种情况全国各地都有。欧洲人来中国,搞不清楚什么是古代建筑,什么是现代建筑,什么是仿古建筑,什么是修复的古迹。现在假货频频曝光,但假建筑却无人问津,可见我们在观念上是有问题的。

  重要的是保护态度
  中国传统民居蕴含人文关怀,民居布局分正房、东厢、西厢、倒座、中间天井,这种结构是阖家团聚的场所。无论是北方四合院、南方厅堂、上海石库门,都是这样的结构。欧洲的房子讲究居住的舒适性,按照功能划分成寝室、厨房、卧室、阳台等,中国不是这个理念。正房,礼仪场所;两侧,老人居住;厢房,子女居住;再往外,是外人和下人居住的。从而形成一个非常安全内敛、几代人一起居住的形态。安徽的四水归堂、云南的四合五天井、苏浙的厢房天井,上有天,下有地。山西四合院、江南厅堂、福建土楼、陕西窑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同时,北京四合院形成的胡同,上海石库门形成的里弄,苏州厅堂式住宅形成的街巷,这些都出现了胡同情结、里弄特色和街巷风情,以及割舍不断的邻里亲情关系。
  而现代的住宅里,除了个别比较要好的邻里外,一个小区里面,大家互不相识、彼此冷漠,因为我们单纯地讲究功能和功利,而淡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国建筑自古以来就讲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建筑体系,创造了独特的木构建筑。欧洲人也有木屋架,但用钉子钉,中国都用木头做成了榫卯,通过相互穿插来固定结构。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用木屋架组成,具有良好的抗震功能。
  优秀的建筑技术能很好地抵御自然灾害,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房子呵护了多少生命!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一点,并不是说现在还要到处建木结构的房子,而是说,这种技术理念和内在精神我们应当传承、研究、发扬光大。尤其重要的是,这里还有一个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历史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用钢筋混凝土造房子,如果认真施工,因为有一定的科学保证,依据框架结构,也没什么问题。现代的高层建筑,大都是稳固的筒中筒结构。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这一建筑结构被发明之后,日本和欧洲都建了许多高楼。这种结构依靠其自身材料的坚固性来抗震,是以刚克刚,而中国的木结构体系是依靠梁柱之间的联系(榫卯结构是仿生的,仿照动物的关节功能,当地震袭来时允许各个环节之间变动)来抗震,是以柔克刚。现在欧洲技术一来,我们就把这个传统技术丢掉了,非常可惜。还有,现在木结构课程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建筑学院都被取消了,同样令人遗憾。  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
  1880年到1937年是世界建筑史上重大变化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不同风格的西方建筑在上海都有所反映,集中体现在外滩,因此外滩也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会”。当时建筑的一个较大特色是注意古为今用、古今结合,注意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而不是一味仿古。
  当然,也有许多外国人设计了富有中国风格的建筑,如原来的圣约翰大学(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中西合璧的典范——石库门等。所有石库门的内涵都是中国的,但用的是外国的装饰,采取了租界内房地产开发的运作方式。
  其实,外滩建筑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走,目前我们先弄好了一层皮,但里面如何运用,有些房子产权如何落实,都要好好研究。这些房子的中间有空档,是允许有新房子进来的,但是有三条规定:第一,新房子进来不能超过左邻右舍的高度;第二,名师打造;第三,形态和内容要匹配,审查也比较严格,所以至今也没有新建筑进入。在上世纪90年代规划中,有几幢高楼已经冒出来了。外滩有非常漂亮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其新旧交相辉映,反映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关于建筑的历史价值,我还要说的是提篮桥犹太人保护区。这块地方本来叫北外滩开发地区,已经做了完整的经济开发规划,但后来发现,这块地方有意义深远的历史记忆——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对犹太人赶尽杀绝,当时中国驻奥地利领事何凤山签发了1000多份护照,让3万多犹太人来到上海,居住在提篮桥,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他们才返回家乡。
  因此,对这块地方是否要保护有很大争论,因为这毕竟是犹太人而非中国人的重要历史,而这块地方是发展的黄金宝地。但我认为,这是有重要国际意义的历史建筑,并且已经引起国际舆论的重视,我们有必要保护。于是,上海在2003年1月将其列为第12块保护区。
  2005年,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海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了100个犹太人回来探亲。其中有一个叫布鲁门萨的人,是世界银行总顾问,他认出了自己居住的街道和房子,非常激动,表示要永远记住上海人的恩情。
  后来,有国际友人联系我要将提篮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因为全世界所有的其他犹太人纪念地都是监狱、集中营和墓地,与杀戮、苦难、死亡有关,只有提篮桥象征着生命、友谊与和平,是两个伟大民族真诚友谊的见证。现在犹太人协会也在筹集经费来修缮、保护、再利用这个地方,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这些历史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计算的。
  我不赞成现在一些城市的改造理念,一定要拆掉旧房建新房。其实,城市建设应该和人体新陈代谢一样,好东西一定要保留下来。因为,保护城市遗产是为留下城市记忆,延续城市文脉,保护这些历史文化的载体,从中可以滋养出新的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来。
  阮仪三,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护城纪实》、《城市遗产保护论》、《古城笔记》、《阮仪三与江南水乡古镇》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招聘信息台 我也要招聘

QQ|小黑屋|手机版|工程检测网检测论坛 ( 苏ICP备09082304号-7 )

GMT+8, 2025-4-29 08:00 , Processed in 0.074150 second(s), 22 queries .

咨询电话:0571-87163301

Copyright © 2012-2020, 工程检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