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1673|回复: 0

[质量管理] 不确定度评定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24 08: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准管理系统

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1、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B类评定
标准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B类评定并无本质差别,只是评定方式不同而已。它们都基于概率分布,并都用标准差或方差表示,只是方便起见而称为不确定度的A类评定和B类评定。因此,指出某个分量是用统计方法得出的,某个分量是用非统计方法得出的,在不确定度评定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评定的可靠性。
有些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可以认为是A类不确定度评定,在另一情况下又可认为是B类不确定度评定。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中大量用到技术说明书、技术资料和以往经验所提供的数据和参数,这些数据和参数都是建立大量重复测量和对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即亦是通过统计方法得出来的(即A类不确定度评定)。例如,不少分析方法标准列出的方法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R)的函数关系式,是由多个实验室对多个水平的样品进行实验室间共同试验,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统计而得来的;又如,容量器皿给出的体积允许差,亦是通过大量实验统计而得到的。这些数据和参数在共同试验数据进行统计时是A类评定,而在随后引用时是B类评定。理论上讲,每个实验室都可以对这些 B类不确定分量进行实地试验,用统计方法计算其标准不确定度(属于A 类评定)。但是,这需要对实验方法有充分的了解并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而且不是每个实验室都能做到的,也没有必要这样做。
2、不确定度评定的可靠性
不确定度的评定中要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的校准证书、检定证书、准确度等级、极限误差或有关技术说明书、技术资料、分析方法标准和手册所提供的数据及不确定度,这些数据和参数不少都是以技术标准或规范的形式规定下来,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可直接引用进行不确定度分量的评定(B 类评定)。例如上面提到的容量器皿、天平的误差、校准值和分析方法的重复性限r和再现性限尺等。
恰当地使用B类标准不确定度评定的信息,要求有一定的经验和对测试方法及所用信息有足够的了解,要认识到标准不确定度的B类评定可以与A类评定一样可靠,特别当A类评定中独立测量次数较少时,获得的A类不确定度未必比B类不确定度评定更可靠。
正确、全面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是一个量大而又细致的工作。作为一个规范的实验室,在受控条件下进行检测,表示其人员、仪器、设备、方法、环境、管理等都符合分析测试规范,对指定方法的测量结果评定的不确定度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该不确定度估计值(或其中的分量)能可靠地适用于该实验室日后使用该方法(在同样的受控条件) 所得到的结果中,而不必每次测试都评定。当然,如测量条件(仪器、方法、人员、管理等)发生变化,则需进行重新评定,并在随后规范化测试中使用新评定的测量不确定度参数。
3、校准和不确定度评定
某些情况下,当测量条件的变化对测量值进行确切校准后,可不必再计算其不确定度(当然,
其校准值也存在不确定度,但要小得多),例如,温度变化对溶液体积的影响。但有些情况两者都要考虑,如已知某一化学反应的回收率平均值是96%,回收率的变动性为±2%,则先用回收率校准测量值,再对其变动性进行B类不确定度评定。这就像光度分析或A A S , ICP — A E S分析中,首先用工作曲线校准测量值,然后再评定工作曲线变动性的不确定度分量。
4、不确定度评定中的有效数字
测量结果报告中不确定度表示的有效位一般取1~2位。当取1位有效位,其数字是1或2时,往往带来过大的修约误差。例如,数位为1,修约间隔1,则有可能从1.49 修约至1或1.51修约至2,其最大修约误差近50%,显然不合适。有的国家规定,当第1位有效数字是1或2时,应给出2位有效数字,而在3以上,则给出1位有效数字即可。
为了使测量不确定度的报告在某种程度上更可靠些,往往采取比较保守的方法,即对本来按一般修约规则舍去的部分不予舍去,而采取“进一”来处理。如对0.0243,为更可靠些而修约成0.025或0.03。为避免修约误差的传递,在连续计算时不应对过程中的计算项修约,并保留多余的数位,而只对最后计算结果进行修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招聘信息台 我也要招聘

QQ|小黑屋|手机版|工程检测网检测论坛 ( 苏ICP备09082304号-7 )

GMT+8, 2024-12-23 21:37 , Processed in 0.070439 second(s), 22 queries .

咨询电话:0571-87163301

Copyright © 2012-2020, 工程检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