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工程检测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王晓艳 苏州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摘要:结合本行业基本面的变化,分析本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 工程检测 行业 一、前言 建筑事业是入世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涉及建筑业、勘察设计咨询业、房地产业、城市规划、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以及与建筑领域相关的各项中介服务。在WTO协议中建设事业所属领域属于服务贸易协议的范畴。从服务贸易协议的内涵看,目前我国建设领域在当前国际贸易中基本处在劳动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而发达国家则已经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层次上。从总体上讲,差距比较大。我国加入WTO ,必须按照WTO 有关协议中关于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原则,在享受一定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相应的义务,承担开放市场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 本人所在的企业具有综合一级、市政一级检测资质,主要从事地基检测、结构检测、塔机检测、无损检测、门窗检测、环境检测以及市政检测,积极开拓了建筑节能检测等新兴业务,全方位为建设工程质量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企业已经颇有实力,初具规模,装备精良,拥有近五百多套设备,固定资产达一千万元,同时也聚集了一批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企业自成立以来作为第三方法定检测机构为社会各界提供了大量科学、公正的检测数据。 随着各级政府对建设工程检测市场的逐步放开,以及加入WTO后国外先进的检测机构将进入国内的趋势,对于长期处于保护状态的国内检测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在市场日益的成熟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既饱含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需要有充分的认识和思考。 二、企业的现状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程质量检测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而不断被人重视。检测行业从开始出现发展到今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来自各方面。 检测机构由于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管理规定应运而生,检测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受政策导向直接影响。检测机构的资格认可和行业资质管理本身就是政府政策调节的手段,检测市场的大小同样也是政府质量管理政策直接决定,检测行业是一个政策导向性很强的行业。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政策风险问题。我国的检测类的标准、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与国际接轨程度不高。我国目前使用的检测标准均为几十年前老标准,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差很远,随着我国入世,各种标准都面临更新和接轨问题。在这种标准的演变中,原有的设备、技术力量、运作方法都会进行较大的变动。检测行业必须面对来自以上政策的变动带来的风险。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对尽快提高检测单位的技术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迫切。检测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或与其他领域的检测机构相比,技术含量不高,并且技术发展速度很慢。同时,由于检测行业先前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检测市场化程度较差,检测机构与国外先进的检测同行相比,在检测工作管理方面缺少科学的系统的内部管理体系和经验。 近年来,随着检测市场全面放开,大量检测机构应运而生,省内检测机构也陆续进入苏州检测市场,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促进检测服务质量提高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问题,造成工程建设投资量和检测业务量日益增长的同时,检测收入却明显下降的尴尬局面。由此将影响到检测的公正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提高,工程质量不断被人重视,工程质量检测也是人们对工程质量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对于工程监理单位,他们也需要有相关的真实、公正数据来保证施工所采用的材料符合工程的需求,否则他们无论如何严抓施工工序,都无法保证施工质量。因此,工程检测并非如目前业内人士所普遍认为的只是提供合格报告的“打印机构”,而应该是建筑行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企业发展优势 1、业务资质 资质证书是行业内重要的准入条件之一,它直接界定了企业承接工程业务的范围,是政府和社会对企业技术能力和管理素质的认可。已经获得的各项资质,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和依托。我们企业成立于1987年,具有江苏省建设厅颁发的综合一级、市政一级检测资质,于1991年在苏州地区率先通过江苏省技术监督局主持的计量认证,2004年通过中国国家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评审,同时也是人民法院入册的社会鉴定机构,检测结果具有法律效力。 2、业务经验 二十多年来,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与优良的服务积极参与国家各项建设,企业先后承担过:沿江高速峭岐枢纽互通工程、苏州市竹园大桥、马运大桥、苏州市体育中心、苏州市官渎里立交工程、苏州市南环路高架工程、苏州市工业园区北环路东延工程等工程建设的检测工作。企业积累了一定的工程检测和项目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具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经营队伍,为企业今后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客户资源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一些重大重大工程事故的分析和处理、有争议的工程质量和仲裁检测方面发挥了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应有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企业在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市政工程建设单位和房地产开发商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形成了一批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 4、专业特长 人们健康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苏州城市建设的大趋势决定了检测、测量、物探和环保等产业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首先,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室内环境检测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室内环境质量检测发展前景较好。其次,房屋的“健康”状况的退化、房屋的改造需求、以及人们对房屋“健康意识”的提高,房屋质量检测作为“房屋门诊”,其前景也将非常广阔。再次,苏州城市建设,为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光明前景。 四、企业发展对策 建筑业在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全国质量意识提高,检测行业充满发展的潜力和希望。社会一方面对检测的要求会更迫切。同时会更高要求。 1、努力提高管理能力,规范管理程度 企业从事业单位属性向企业属性的转变,以及检测机构从以往附属地位向独立法人单位的转变决定了检测机构的定位就是技术服务性企业,因此作为检测机构来讲必须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借鉴和利用一切企业管理的先进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检测机构健康发展。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民主管理,转变管理理念,由单纯管理转向为服务加管理。要建立和实施各种风险防范机制,合理分解经营风险。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建立和完善生产部门的成本核算体系,有效控制生产成本。一旦检测行业真正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先进经验,检测行业才可能真正的“做强做大”。 2、逐步强化科技管理,优化人才结构,提高检测技术和装备水平 国外同行一旦进入我国首先展开的就是人才争夺战,检测单位之间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作为我国的检测行业来讲最缺乏的也是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的建设工程检测行业的从业人员普遍素质偏低,并且我国大专院校也没有开设专门的专业,检测人才的培养成为整个检测行业发展中的重点,因此必须一方面提高检测行业从业人员的门槛,一方面建立检测人员内部培训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提前做好人才的储备工作,以迎接今后更严峻的挑战。企业几年来不断引进各类检测和探查仪器,如:全站仪、超声波检测仪、离子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氡气探测仪等化学、放射性、橡胶支座等检测仪器。但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准偏低,技术开发能力仍显不足,需要重视和提高。企业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管理的实施办法》,使之更适合行业特点、市场特点,更具有刺激机制。要适时调整对科研的传统思路,多关注一些民生的前瞻性项目,做好调查工作,把市场调研也看作一个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企业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加强与高校的科研合作,动态交流,强化与各行业协会、学会及同行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交流提升检测中心的品牌。要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培训的技术深度和力度,本着“企业的人才就是社会的人才,社会的人才就是企业的人才”的思路,在用足用好自备人才的前提下,建立人才储备库,为企业以后的发展提供资源。 3、积极面对生产和市场,提高检测质量意识,树立服务观念 我国的检测业由于长期以往将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与检测的服务性对立起来,检测人员也习惯于“检查团”的角色定位,但是随着检测行业与国际接轨,检测市场化的推进,以前做惯了“检查团”角色的检测人员必须改变观念。因为检测将来的定位就是服务,一项特殊的技术服务,既然是服务就必须讲究信用、态度和服务质量,这种服务不是指牺牲检测公正性去迎合某些客户的需要,而是在确保检测公正性的前提下提高检测服务的满意度。只有提供满意服务的检测单位才能在公平的检测市场环境下生存发展。 在工程检测方面,企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在苏州的桩基低应变、高应变和静载试验方面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但由于桩基检测业务技术含量不高,企业进入壁垒较低,竞争异常激烈。室内环境检测业务方面,企业在市场资源、地缘优势等方面尚显乏力,还需进一步加强。房屋质量检测业务方面,企业在结构类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的缺乏和房检专业检测装备的不足,面对重大工程及疑难保护建筑类检测方面,无明显优势。 我们要改变对待市场的常规理念,从预测市场转为设计市场,从被动接受市场转为主动适应市场,在传统的市场中间发掘新的市场,从现有的业务关系中培育新的市场。我们要在做好常规的检测业务,确保现有资质业务的正常开展,做好无形资产的文章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的人才结构,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积极开拓新兴行业。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挖掘产业链,用足市场信息。要坚持拓宽主渠道业务,加强承接主渠道项目的队伍建设,同时管理和服务好各项目部的生产与发展,积极促进项目部与生产事业部的合作与共赢发展,做实中心的技术实力,夯实产业和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