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检测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移动社区

手机扫码登录更安全

查看: 926|回复: 0

绿色建筑,引领未来建筑新方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4 07: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标准管理系统

一分钟快速注册,轻松融入检测圈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tr][/tr]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2006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引起了世界有关国家的关注。2008年3月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指导下,组织成立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使我国绿色建筑走上了有序发展的道路。
  当前,我国积极推行绿色建筑、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建筑已经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投入5万亿元用于改善生态环境,其中发展绿色建筑有望撬动超过万亿元的市场规模,并有效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绿色节能部品等产业发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陈重和建筑节能与科技司巡视员武涌日前表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就是推进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力争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绿色建筑将引领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顺应时代之需,发展绿色建筑
  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也直接关系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
  作为建筑行业综合型中央企业,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积极履行央企的社会责任,在绿色建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郁银泉介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标准院”)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59(房屋建筑)、TC162(门和窗)、TC10/SC8(建筑文件)的国内对口技术单位,也是国内惟一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对国家建筑标准设计进行归口管理的单位,主编、参编了多项建筑规范和标准设计图集,在建筑节能领域的标准设计方面,一直在不懈努力。
  2007年在原建设部组织下,由标准院编制的22册《节能系列图集》包括了建筑墙体、屋面和门窗的节能构造,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冰蓄冷系统设计与施工,空气能量的回收、利用,太阳能的利用,地源、地热的利用以及屋顶自然通风器的选用与安装等内容。受原建设部委托,2007年标准院主编了《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分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电气5个分册。它是对现有节能设计标准的细化、延伸和补充,针对节能标准中要求的目标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方法和措施,内容基本涵盖了目前可应用于工程建设的节能技术的全部内容。

  助可持续发展,推标准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动建筑节能的深度发展,2009年,标准院成立了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所,专门从事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研与工程咨询、设计工作。科研与业务范围覆盖建筑节能各个领域,其中在能源规划、绿色建筑设计与咨询、建筑能源审计、建筑设备系统优化运行等方面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技术优势。
  标准院积极占领低碳建筑和节能领域的科研、技术制高点,作为科技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在低碳、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技术依托单位,完成了《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研究》等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主持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终端能源效率项目《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规划研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合作研究》;主编、参编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等近10项建筑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标准规范。
  近年来,标准院出色完成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宁夏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划、中新天津生态城滨海家园绿色建筑方案设计、内蒙古自治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十二五”规划、济南建筑能源审计等多个有影响的项目,努力为中国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标准院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研究所所长刘刚表示,绿色、节能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建筑领域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意义重大。标准院将努力促进我国的标准化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节能减排的绿色社会贡献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播台
招聘信息台 我也要招聘

QQ|小黑屋|手机版|工程检测网检测论坛 ( 苏ICP备09082304号-7 )

GMT+8, 2025-2-2 14:01 , Processed in 0.072493 second(s), 22 queries .

咨询电话:0571-87163301

Copyright © 2012-2020, 工程检测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